经世方籥歌·《眼科篡要》泻肺饮
发布日期:2025-11-19 23:14 点击次数:188
泻肺饮用桑芩膏,枳壳甘草山栀翘,
荆防羌芷木通芍,白睛赤肿服之消。
《眼科纂要》泻肺饮方解(按君臣佐使结构解析)一、君药:清泻肺胃实火石膏:甘寒泻火,直折肺胃郁热,兼透热出表。
黄芩:苦寒清肺,燥湿泻火,尤善消目赤肿痛。
桑白皮:泻肺行水,导肺热下行,兼消白睛浮肿。
栀子:清三焦火毒,导热从小便出,助退赤止痛。
配伍意义:四药相合,以寒凉直折肺胃火毒,契合“热者寒之”经典治法,为全方清热核心。
二、臣药:疏风散邪消肿羌活、荆芥、防风:辛散风邪,开腠理透热外出,兼解头目肿痛。
白芷:上行头目,散风止痛,助消胞睑肿胀。
连翘:清热解毒,散结消痈,尤宜目赤眵多胶结。
配伍意义:风药与清热药同用,体现“火郁发之”经典思路,防寒凉遏邪,共达疏风散热之效。
三、佐药:理气活血利水枳壳:降肺理气,导滞消胀,肺气降则白睛肿消。
赤芍:凉血散瘀,活血退赤,兼防热壅血滞。
木通:清心利水,导热下行,使邪有出路。
四、使药:调和缓急甘草:调和诸药,缓寒凉峻烈之性,护胃和中。
四、全方配伍特点清疏并用:寒凉泻火与辛散祛风配伍,既直折里热,又透邪外达,避免冰伏邪气。
气血同调:清热凉血(赤芍、栀子)与理气行滞(枳壳)结合,契合“气行则血行”经典理论。
三焦分消:上清肺热(石膏、黄芩),中理气机(枳壳),下利水道(木通),体现三焦分消治法。
五、经典加减法(呼应原方思路)肺热腑实:大便秘结,加芒硝、大黄通腑泻热,仿“釜底抽薪”法。
翳膜遮睛:去羌活辛燥,加龙胆草、蒺藜清肝退翳,护阴明目。
注:本方源于《秘传眼科纂要》,为肺经风热目疾代表方,组方层次分明,经典配伍至今广泛应用于急性结膜炎、角膜炎等。
一、《眼科纂要》泻肺饮原文组成与剂量:
原方药物:石膏30g、赤芍10g、黄芩10g、桑白皮10g、枳壳5g、木通5g、连翘10g、荆芥5g、防风5g、栀子10g、白芷10g、羌活10g、甘草5g,水煎服。
功用:清肺泻火,疏风散邪,主治风热壅肺之目赤肿痛、白睛暴赤(如急性结膜炎、巩膜炎等)。
原书方歌:“泻肺饮用桑芩膏,枳壳甘草山栀翘,荆防羌芷木通芍,白睛赤肿服之消”(《秘传眼科纂要》)。
二、历代方论化裁1. 基础化裁法肺热夹湿:若球结膜充血水肿明显,重用桑白皮,加桔梗10g、葶苈子6g,以泻肺利水。
血热壅滞:加生地黄10g、牡丹皮10g,凉血退赤。
2. 兼症加减大便秘结:加大黄10g(后下)、芒硝10g(冲服),通腑泻热,仿“釜底抽薪”法。
角膜病变:去羌活辛燥之性,加龙胆草3g、刺蒺藜10g、柴胡1.5g,清肝退翳。
3. 后世医家扩展《审视瑶函》泻肺汤:由桑白皮、黄芩、地骨皮、知母、麦冬、桔梗组成,侧重清肺养阴,适用于泡性角结膜炎等阴虚肺热证。
《症因脉治》泻白益元散:以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甘草为主,清暑利肺,用于暑热伤肺之目疾。
三、配伍思想与理论依据核心理论:
“清疏并用”:石膏、黄芩直折肺火,荆芥、防风疏风透邪,契合“火郁发之”经典治则。
“三焦分消”:上清肺热(石膏、桑白皮),中理气机(枳壳),下利水道(木通),体现整体调治。
禁忌与调护:
脾胃虚寒者慎用,防寒凉伤胃;热退后宜减石膏、栀子用量,配伍养阴药以固本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